作者:2009屆畢業生 馬文婭
路無法再用腿去趟,只能用筆去找。
——史鐵生
每每談起史鐵生先生,心中都好似懸起一副沉重的枷鎖。初識史鐵生,是在中學時代:在《秋天的懷念》中,我看到了他對命運的不滿,也領悟到了“子欲養而親不待”的真情;在《我與地壇》中,我讀出了他對命運的感悟,也感受到了一位作家對寫作的虔誠,對生命的敬畏。當下,我再讀《病隙碎筆》——于文字中感悟命運的起伏,在珠璣里探尋生命的意義。
《病隙碎筆》是史鐵生先生的長篇哲思抒情散文隨筆集,他用生動而通俗的語言探討了人生未知的諸多道理,比如命運,比如愛情,比如信仰。這是一部充滿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,每一個跳動的文字都直戳心房。樸實無華的語言,鏗鏘有力的述說,無時無刻不滌蕩著我的內心,進而引我踏入重視生命的殿堂。
“生命本無意義,是我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意義。”在二十一歲這樣朝氣蓬勃的大好韶光里,對生活充滿信心的史鐵生本該大有一番作為,以示其對生命的摯愛。然而,命運卻無情地剝奪了他行走的權利。在無數個黯淡的日子,他發泄過,放棄過,甚至一度想要摒棄這個不公平的世界……或許是對生的渴望,抑或是不甘生命的頹唐,他屈從了命運對其肉體的擺布,但拒絕命運對他的精神世界的插足。“病隙碎筆”,史鐵生先生于病痛折磨之中,趁著還算清醒的間隙,記錄著自己對生命的審視。“生命本無意義”,生命本就是一個客體,一個軀殼,沒有了思想無異于一架空蕩的骷髏,唯有給予其精神的養分,方可獲得無價的意義。史鐵生先生用行動告訴我們生命的真正意義——不被命運打敗,用有限的時光去磨煉,去思考。
“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,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,這就是命運,任何人都是一樣,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、超越局限,從而感受幸福。所以一切 人都是平等的,我們毫不特殊。”史鐵生先生用平淡的文字抒發著自己對生命的哲思。在命運面前,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,我們會遭受苦痛,也會感受幸福。在苦痛面前止步不前,就是對命運的妥協。不去披荊斬棘,生命的意義何在?史鐵生先生在輪椅上的思考是對命運的感悟,是對生命的敬畏,他以昂揚的姿態坦然面對命運給予他的全部。生命,不可虛晃。懂得感恩,懂得滿足,懂得一往無前。
“生病的經驗就是一步步懂得滿足。發燒了,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?人粤,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。”記錄隨筆之時,正值史鐵生先生的不惑之年。在飽經病魔與命運的雙重考驗后,文字在他的筆下變得更加堅定有力。“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,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‘更’字。”他稱我們是幸運的,只是我們習慣于記住倒霉,而記不住走運。對于一個身體遭受如此摧殘之人,“幸運”兩個字在他身上顯得是多么得格格不入,但史鐵生先生依舊“炫耀”著自己的幸運,頗有“一蓑煙雨任平生”的氣概,何其豁達!
叔本華曾說:“生活猶如一條由熾熱的煤炭鋪成的環形道路。”我們總要經歷苦難,苦難阻礙我們前行,但又推動著我們精神的升華?嚯y,到底是幸運還是倒霉?我想史鐵生先生已給出了我們平和而深邃的答案。不要等到發燒時,才憶起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;不要等到咳嗽了,才想起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。不杞人憂天,不怨天尤人,生命中每個泥濘的腳印終將鐫刻于我們的心靈。
拜讀《病隙碎筆》之余,不覺地想起我們身邊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。無數平凡而偉大的奮戰者向我們詮釋著生命的意義。“出題的不是我們,但我們要去做題。”一方有難,八方支援,全國醫護代表出征,助力疫情嚴重之地。他們不被命運屈服,用一顆顆樂觀無私的心投入到生命的救援之中。曾經,我們稱醫生為“白衣天使”,因為他們宛若與病魔抗爭的“天使”,妙手回春,造福人間。但在這場戰“疫”中,他們有了一個新的稱號——“暖心大白”,每日拖著沉重的防護服在病房里穿梭,他們的每一步都是在與時間賽跑,他們的每一句都給予病人莫大的寬慰。“暖心大白”們用一顆顆溫暖的心,點燃了患者對生的渴盼,對生活的信心。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他們用堅實的臂膀,撐起了全中國人民,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希望!
想到這兒,生命的意義便生發出另一種韻味。我們不能左右命運的安排,但我們一定是自己生命中靈魂的主宰者。用淡然的內心去善待生命,用溫暖的舉止去打動世界。戰勝自我,奉獻自我,皆彰顯出生命中無價的意義。史鐵生先生在《病隙碎筆》中寫道:“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,而在向內的建立。”心中有一片陽光,世界自然就變得明朗起來。
“路無法再用腿去趟,只能用筆去找。”史鐵生先生的文字不煽情,卻讓讀者動情,他的哲思激勵著每一位青年人勇敢前行。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。”縱使前途漫漫,珍視生命,熱愛生命,戰勝自我,奉獻自我,我們定能披荊斬棘,創造輝煌!讀書賦予了我們無窮的精神力量:我們要學習史鐵生先生的平靜與寬厚,學習抗“疫”一線工作者的無私與無畏,學習新時代所有榜樣人物的善良與崇高!
生命的意義何在?只爭朝夕,不負韶華;無愧他人,不負天地。